變形的教育,不因材施教的環境。

剛在網路上看到這DIY核融合反應的玩意被政府盯上了,政府與企業天天都在喊沒人才,事實上人才是被你們嚇走以及被你們破壞掉的。

為何呢?

理由在於,我們的教育體制與環境對於 Maker 是極度不友善。

所有人都跟你說,你必須要讀萬卷書,至於行萬里路呢? 別了,太浪費時間。

國內與國外最大的差異在這裡,國外很鼓勵學生去嘗試有的沒的,甚至會想辦法幫你生出資源,方便你做這些研究與實驗,國內則是要什麼沒什麼,通常都要自己用力找跟用錢買。

還記得我國中時曾想做天文望遠鏡,異想天開的找來了放大鏡跟凹透鏡,結果發現怎麼樣都兜不起來,一查資料,原來有夠難 + 有夠貴,查了一堆資料(還在我書架上),卻什麼都做不出來的感覺超難過。

我書架上一共有6本天文類書籍,5本物理與化學實驗書籍,1X本電子電路與程式設計類書籍,其中,天文物理化學的書比電子電路類還要早取得。

當時是國中小的時候,因為對科學超級有興趣,然後課本無法滿足我(課本剛拿到一星期就翻完),想要認識更多時買的。做了很多有趣的物理化學實驗,但無奈部分材料就連學校也拿不到,只能看著書想像…後來發現電學實驗的材料取得容易,就逐步地往電學這個方向走去了。

我是 Maker 型學生,我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才能清楚了解理論內容,但真實環境不允許我這樣做。不過在此要感謝高工時期的老師,國中時的我就決定下一階段要進高職念,而且鎖定電子科這樣的科別。恩…這不是重點。

我想說的是,高工時這位老師要求我們要做許多的實驗,並且把數據轉化成圖(純手工)。每做完一個實驗,他就會拿出課本,然後開始用課本上的理論像我們解釋剛剛的實驗內容以及產生的結果。

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深深地記下經典的 V = IR 是如何來的,克希荷夫電壓/電流定理的內容,RC充放電與時間關係,電晶體訊號放大、電子開關原理…等等。這些實驗為我奠定了部分深厚的基本電學與電子學的知識,並且利用這些實驗內容,我更可以深刻的理解公式的來由,並且將考試題目用電路學的概念去加以理解。

但,這只是特例,我遇到的大部分師長都只是要你背公式,當你問起來由時,他們會跟你說:「不用了解怎麼來的,考試不會考,現在跟你說,你也不會懂。」

我們的教育以及環境一直以來都偏向全能的菁英教育為主,這導致學生普遍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逼迫去補習班補習,以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位樣樣全能的人。表面上,他的孩子的確是達到了全能的境界,不過這只限於考試題目。

只要沒有考試題目、沒有選擇題、沒有題型分析,這些學生多半是直接陣亡。我看過太多類似的例子,相信不少朋友也有跟我相同的經驗,這部分我就不在此贅述。

另外,有趣的是,通常在特定領域有優秀表現的人,幾乎都沒有補習,並且也不是全能菁英型的人。

回到剛剛的話題,我們有非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走相似的學習路線,也就是學校8小時再加上補習班2~4小時不等的超長學習時間,此外還有可能參與假日衝分班、寒暑假衝刺班…等等各種補習。

補補補的結果是,學生忘記如何去活用知識,他們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分析題型、了解題型、訓練解題速度、使用公式解、寫考卷上。這類所謂的菁英學生基本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未來方向,他的未來已經由家長所規劃好了,也就是那條走向明星高中然後明星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然後考進公職或進大公司上班,這樣的路線。

他們沒有自由時間,沒有玩弄科學實驗或研究其他本來有興趣的事物,也沒時間去驗證課本上的理論是否正確。他的頭腦被公式與題型分析所占滿,對於未來目標就只有取得高分這樣而已。也就是說,他的所有思考,都只在理論與紙上寫寫題目答案這樣的程度。

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常聽到諸如「現在的大學生頭腦都不知道在想什麼!」、「現在的大學生跟高中生差不多啊!」、「學生都只會唸書啦,沒路用!」、「這些高材生怎麼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啊?」…等等諸如此類抱怨社會新鮮人的言論。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社會製造出來的產物,這些人的前面20年左右都生活在一個不用太過於自我思考的環境下,當然就會產生一堆死頭腦的學生跟年輕人。

台灣的教育,需要全面的革新,並且要再教育家長們的心態。若大部分家長的心態一天不改變,不把菁英教育的觀念徹底排除,我們只會製造出一批又一批只會聽從指令做事的年輕人,而不是懂得創新創意與創業的下一代。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