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熱島效應

       老台北人可能感覺到,近年來夏季午後雷雨日趨頻繁,或許有人認為是天公不作美;不過根據一份研究指出,過去45年來,台北地區受到「熱島效應」顯著增溫的影響,雷雨發生次數增加了70%,夏季雨量更遽增了80%!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陳慶昌、與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嚴明鉦的研究團隊,分析氣象局(新聞、網站)、水利局等單位,從1960年以來的降雨、地面溫度等資料發現,大台北地區在夏季的5到9月,早上艷陽高照、午後突然下起大雷雨、雨後又放晴的天數,從9天增加為15天。每天雨量也從以前的3毫米增加為將近6毫米,午後雷雨的次數及雨量增加的趨勢相當明顯。

       雷雨日趨頻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溫飆升。陳慶昌表示,台北地區中午的平均氣溫約33度,45年來,上升了1.5度,凌晨5點的氣度則是25度,增加了2.5度;不過緯度與台北相近彭佳嶼,凌晨溫度相同,但中午的氣溫29度,只微微增加0.3度。

       陳慶昌說,大台北人口密度高,過去45年,人口增長四倍,達到440萬人,加車輛排出廢氣,讓氣溫節節升高。同時,大台北地區建地面積增加三倍,從資源衛星的影像勘查,1970年代,台北盆地還有一半空地,而今台北所有平地與多數平緩山坡地,都密密麻麻佈滿建築物。這麼快速的都市發展,對氣候造成衝擊。

       陳慶昌說,台北盆地被北側大屯山、西南方林口台地及東邊的雪山山脈包圍,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出口,形成兩個「通風口」。

       一旦地面溫度升高,導引海風進入台北盆地,隨後於近午時分交會在木柵景美一帶,最後潮濕水氣爬上山坡地,形成對流雲雨,蓋滿建物的山坡地更會加強這種上升氣流。報告也發現,除了山坡地容易下午後雷雨,南方有山坡地的板橋,也是台北午後雷雨最明顯的地區。

       此外,建築密佈的台北市區氣溫,永遠高於市郊與周圍丘陵,在中午更是明顯,因而產生「熱島效應」,加速對流現象。

       這份研究報告從科學角度出發,解釋台北獨特的夏季午後雷雨現象,找出了原因,因而受到國際間高度矚目,即將發表於美國氣象期刊。

何謂熱島效應?

(一) 何謂熱島(heat island)

1.都市內部的氣溫比四周郊區高,在氣溫的空間分佈上,市區高溫宛如一個熱島,矗立在四
   周鄉間較涼的海洋中。

2.都市地區其等溫線排列,由都市中心向四周鄉村遞減,很像一個海島的地形圖。因此稱都
   市中心較熱的地方為「熱島」

(二)都市熱島效應(heat island effect)

都市中心地區氣溫較高的現象。

1.影響都市熱島的因數:

氣候因數:濕度、大氣微粒、霧與能見度、輻射、風、降水
人工環境如建築物吸收較多太陽輻射,建築之間,建築物與地面之間多次的反射與吸
收,釋放大量人為熱,空氣污染吸收地面輻射。

2.都市熱島的影響:

高緯度地區—減少暖氣消耗
低偉度地區—夏天更炎熱

1.都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及因素:

都市內密集的建築、各種人工環境吸收較多的太陽輻射、深色屋頂、牆壁、地面,參差不齊的建築之間、建物與地面之間多次的反射與吸收,此外都市每天釋放大量人為熱,如使用空調、汽機車排放熱量,嚴重的空氣污染,這些污染物質善於吸收地面輻射,這些都是形成都市熱島的原因。

2.不同地區對熱島效應的不同因應措施

北歐高緯度地區,都市熱島效應對都市較為有利,但若台灣地區都市熱島會
造成夏天更為炎熱 

轉自 BST 藍色科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